有一种精神,穿越历史的云烟,历久弥新;
有一种记忆,历经时代的风雨,刻骨铭心;
有一种情怀,熬过岁月的洗礼,日臻醇厚。
今天,当我们打开水龙头,享受着清澈的自来水,任凭汩汩清泉流淌指尖,我们是否会思考,这水从何而来?
站立山尖,俯瞰双龙水库全貌,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,沧海桑田,世事变迁,如今,我们很难想象这绵长的水库是先人凭借简单的劳动工具,依靠自己的双手,用肩挑手扛的方式修建而成的。据韩家营85岁老党员陈凤英回忆,70年前双龙水库仅是一条河流,河流边上是双河夕阳的必经之路,人们顺河而居,有驿站、茶馆、客栈,河道周围是成百上千亩水田和旱地,热闹非常。
二十世纪五、六十年代,新中国百废待兴,“水利是农业的命脉”“大兴水利”是那个时代的号角,为了顾全大局,响应党的号召,支持国家水利建设,部分水库居民无偿让出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、土地,举家搬迁。
双龙水库建于1955年,那个年代物资匮乏,连个斗车都没有,修大坝的土只能一锄头一锄头的挖,一担一担的挑,填上土后,八个人用木棍绑个大石头抬着(抬花轿式的)一步一步地捶打,唯一的机械就是拖拉机,后面拖个大碾砣就是压路机。由于没有水泥,就得烧很多的红土,然后捣碎加石灰加水拌匀(古代的“灰土”)抹在缝隙处。
当时筑坝都是义务工自带干粮,从四面八方过来,七八个人一块儿在水库边架个灶开火煮饭,俗称“伙食团”。每天双龙坝上都有上千人忙碌着,号角声、小调、山歌、革命歌曲震耳欲聋。为了丰富社员的业余生活,提高社员的幸福感,县里文工团会不定期到公社里演出,公社大广播一呼,劳累了一天的人民褪去一身疲惫齐聚一堂,敲锣打鼓、人头攒动,仿佛过年一般。
革命的热情,心中的理想,引领着50年代人民的生活,他们工作繁杂但没有怨言,生活清苦却没有牢骚,哪怕砸掉家里的铁锅去大炼钢铁,哪怕喝着水样清粥依然坚信国家粮食亩产万斤,这是傻吗?不傻,这是信仰、是情怀。
双龙水库是时代的产物、历史的缩影,那些年大大小小的水库,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,至今乃至以后仍将发挥着抗旱、排涝、保墒作用,这是功绩,也是伟迹。
翻阅记忆,时光不曾让精神褪色,重拾过往,岁月不曾让情怀消逝。抚今追昔,我们踌躇满志;鉴往知来,我们砥砺奋进。时光流动,行走其中,感受每一个属于中国的时刻,也提醒我们曾走过的过去。
守望水库,保源护源,致敬时代,致敬人民。